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8:50-17:10
报告地点:学术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
举办单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学术报告信息(一)
报告题目:当前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8:50-9:20
报 告 人:叶盛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报告简介:
综合介绍当前汽车产业运行基本情况,剖析产业面对的挑战和问题;阐述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分析其发展特点;展望产业未来,预判产业发展趋势,并就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报告人简介:
叶盛基,1985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兼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万安科技独立董事,兼任中汽协标准法规工委会动力电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叶盛基于1985年至2009年任职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历任标准法规室主任、认证中心副总经理等职,主导完成中国汽车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及QS9000/TS16949管理体系推广。2009年加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后,负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担任T10电动车工作组负责人,主持编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参与制定汽车零部件发展规划及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2024年以校企合作专委会主任委员身份参与全国汽车行指委工作推进会,提出职业教育需覆盖汽车行业全链条发展。2025年受聘为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学术报告信息(二)
报告题目:内卷与智变:汽车行业的创新破局之路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9:20-9:50
报 告 人:朱小冬 奇瑞汽车总裁助理
工作单位:奇瑞汽车
报告简介:
针对当前汽车行业的内卷形势,谈奇瑞公司的创新发展路径。
报告人简介:
朱小冬,奇瑞汽车总裁助理、智界品牌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2001年加入奇瑞,深耕研发与技术管理,负责奇瑞多款平台开发和新能源平台开发,助力智界品牌发展。
学术报告信息(三)
报告题目:蔚来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探索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9:50-10:20
报 告 人:陈骞 资深总监
工作单位:上海蔚来汽车公司
报告简介:
蔚来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与极致用户体验,共创可持续和更美好的未来。经过十年的发展,蔚来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之一。本次报告将围绕蔚来的产品、服务、社区展开,强调技术创新是蔚来的底色。引出十二领域技术全栈的概念,并着重介绍智能电动汽车“新三大件”技术。产学研作为蔚来研发体系的一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报告从校企科研合作项目、政府科技项目、人才培养、大学生方程式等方面详细介绍蔚来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报告人简介:
陈骞博士于2022年4月全职加入蔚来担任高校合作关系部负责人,主要负责蔚来校企合作以及与合作伙伴的科技创新,之前曾任职于阿里巴巴集团和新加坡资讯通信研究院。他于201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于2003年和200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22年,入选了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至今已发表国际论文30余篇,作为PI主持了2项新加坡科研项目,申请了7项国际国内专利。作为主要贡献者参与制定了IEEE 802.11aj国际标准、新加坡IoT技术标准以及中国国家标准《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曾被IEEE标准协会授予“突出贡献奖”。
学术报告信息(四)
报告题目:以创新实践推动工业车辆领域绿色化发展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10:30-11:00
报 告 人:毕胜 总工程师
工作单位:安徽叉车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
作为全球工业车辆标准制定者与中国品牌标杆,安徽叉车集团以2025年上半年93.90亿元营收、超21万台销量领跑市场,更以年均超21%的研发投入增速、4200余件有效授权专利及国家级技术中心优势,在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变革中筑牢创新“策源地”。在全球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份创新答卷的背后,是技术突破的执着追求,是行业变革的深刻洞察,更是中国品牌迈向高端的坚定步伐。报告将回溯集团深耕行业的发展历程,解析叉车集团经营业绩的增长逻辑,结合当前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绿色需求激增的最新趋势与竞争挑战,详解叉车集团创新能力建设的体系化布局,深度拆解集团在高端技术攻关、智能生态构建、绿色产品创新中的实战经验,为我们解锁工业车辆领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报告人简介:
毕胜,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技术中心执行主任、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安徽省工业车辆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工作20多年,获得授权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担任国际标准组织工业车辆技术委员会可持续性分委员会(ISO/TC110/SC5)联合秘书,全国工业车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起重运输机械》杂质编委。发表论著《工业车辆手册》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副主编),发表论文12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机械行业科技进步奖9项。荣获“安徽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庐州创新英才、第十五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荣誉。
学术报告信息(五)
报告题目:智慧出行新范式:VLA引领辅助驾驶产业跃迁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11:00-11:30
报 告 人:胡伟龙 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吉利中央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
报告简介:
大模型重构驾驶认知的时代,智驾正在发生从辅助驾驶向自主决策跃迁,本报告系统梳理了目前辅助驾驶中的Corner Case分布及问题原因,剖析了在大模型时代算法路线与核心框架、包括AI规控、端到端智驾、VLA、混合专家系统、思维链、强化学习、世界模型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介绍了大模型量产落地数据闭环系统及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大模型算法带来的安全、舒适的用户新体验。
报告人简介:
胡伟龙,博士,博士后导师,副研究员,宁波市”甬江人才”、“拔尖人才”,吉利中央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副主任。2011年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16年合肥工业大学博士毕业。拥有逾10年智能驾驶领域的资深研发与管理经验,先后任职于华为、吉利等头部企业,研究方向深入覆盖端到端智能驾驶、传统规控与基础软件。2021年加入吉利汽车研究院,作为智驾团队核心创始人推动吉利智能驾驶软件全栈自研,拥有发明专利40+,主要成就有:牵头完成公司内外攻关专项10项,项目总资金15+亿;牵头构建吉利智能驾驶自研软件量产工程化体系;主导吉利千里浩瀚H1/H3/H5/H7等核心平台研发;牵头完成吉利泊车及高速NOA的自研首发量产;牵头完成行业首个舱泊一体平台量产搭载;牵头完成40+量产车型辅助驾驶系统的交付。
学术报告信息(六)
报告题目:环新集团产学研实践和探讨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11:30-12:00
报 告 人:王星 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安庆环新集团
报告简介:
环新集团简介及技术介绍;环新集团产品产学研实践和探讨。
报告人简介:
王星,安徽环新集团ATG技术中心主任,合工大热力发动机本科毕业,机械工程硕士,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省创新特支计划人才,专注于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28年,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专家组委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标准化副主任委员、安徽省科技厅专家、省标准化专家,共获得了26项专利,其中发明6项,主持国家标准制修订16项,主持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
学术报告信息(七)
报告题目:报废电动汽车智能拆解高值利用成套技术及集成示范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14:00-14:30
报 告 人:袁浩然 研究员
工作单位:广州能源研究所
报告简介:
预计2025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7700万辆,导致报废回收量爆发式增长。做好报废电动汽车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是推进新能源产业绿色循环发展、落实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存在如下问题:(1)报废电动汽车拆解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 (2)报废车壳破碎效率低、涂装脱除难;(3)退役电机电控模块及电池检测评估难、处置效率低 ;(4)废轮胎资源利用不足、有机拆余物处置二次污染难控;(5)园区集中处理全链条优化难度大。亟需深入开展报废电动汽车智能拆解高值利用集成示范,从而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针对我国重点区域电动汽车大规模退役与拆解利用需求,本报告聚焦于解决报废电动汽车品种繁多、报废状态及结构复杂、园区化集中处理难度大等核心难题。介绍和梳理研究团队开展的报废电动汽车智能拆解高值利用成套技术及集成示范研究,旨在破解传统拆解流程冗长、高值利用率低及环保管控不足等制约瓶颈。
报告人简介:
袁浩然,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1年访问日本名古屋大学生物化学工程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新兴固废高值循环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含碳固废高效清洁转化与物质循环利用基础理论与新技术开发,在退役新能源器件、报废电动汽车、生活/工业源有机固废清洁热化解构、提质重构转化、产物进阶提升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开发出系列针对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固废、油泥、退役光伏/风电/电池等废物清洁处置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碳基调理剂、催化剂及高值化学品等系列绿色产品,实现了战略矿产资源的高质循环利用。先后主持“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2022年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项目、2018/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第五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等项目支持。发表SCI/EI论文180余篇(第一或通讯);参与编著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5件、国际发明专利4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获得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2023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2022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学术报告信息(八)
报告题目:智能网联汽车抗量子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数据安全防控
报告时间:2025年09月27日(星期六)14:30-15:00
报 告 人:石琴 教授
工作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报告简介:
随着量子计算的商用化进程加快,基于经典公钥密码的整车信息安全体系将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本报告介绍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基于经典公钥密码的整车信息安全体系将面临的安全威胁。聚焦量子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构建面向后量子时代的整车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重点介绍合肥工业大学团队在车规级量子随机数芯片、全域抗量子防护体系和用户数据主权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以及“量子上车”应用实践。
报告人简介:
石琴,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教学名师。现任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合工大-蔚来创新研究院院长,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安徽省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应用标准委员会秘书长。
学术报告信息(九)
报告题目: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交通系统节能理论与技术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15:40-16:10
报 告 人:唐克双 教授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
报告简介:
目前全球电动汽车节能研究普遍存在“重车辆本体、轻交通系统”的问题。智能化、网联化为电动汽车交通系统节能带来新机遇,但同时面临智能网联混合车流交通系统节能的“三难”挑战:智能网联环境下电动汽车驾驶行为特性与能耗规律解析难、多目标多约束混合车流交通系统运行控制与运营调度节能优化难、稀疏有偏观测条件下交通系统节能效用的可靠评估难。因此,本报告将探讨如何综合利用电动汽车车载能耗监测数据以及车端和路侧交通流感知数据,构建面向典型场景的电动汽车微观能耗模型体系和面向混合车流交通系统节能的“监测-优化-评估”闭环技术体系,实现从“三难”到“三可”(可计算、可优化、可评估)的突破。
报告人简介:
唐克双,2003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首届),2005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2008年博士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工学部社会基盘专业,之后在东京大学、东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2011年回国任教;现为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管控;兼任世界交通学会(WCTRS)城市交通管理委员会主席,入选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优秀青年专家、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1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点国合1项);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发表SCI/S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参编国标1部、行标1部和地标2部;获行业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学术报告信息(十)
报告题目:零碳燃料船用低速机高效清洁燃烧调控策略研究
报告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16:10-16:40
报 告 人:熊仟 教授
工作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报告简介:
随着排放法规趋严和全球碳减排目标推进,船用发动机技术需向低碳/零碳转型。氨燃料虽具有零碳优势,但其高自燃温度、低层流火焰速度和高汽化潜热等特性带来严峻挑战。本研究通过双燃料高压直喷(HPDI)模式改善大型低速氨发动机燃烧性能差、排放高的问题。首先建立定容燃烧室模型以优化喷油器布置,继而构建大缸径HPDI氨-柴油发动机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喷雾混合形成、缸内压力和放热率的实验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在满负荷工况下,针对部分预混扩散控制燃烧模式,研究了氨喷射起始时刻(SOI)、氨能占比(AEF)及引燃柴油喷射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氨的部分预混燃烧强度降低时,可实现氮氧化物(NOx)排放的显著减少。99%高氨能占比工况下可实现25.0 bar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的稳定燃烧。采用单次引燃柴油喷射策略时,95.0%氨能占比配合上止点后-1°曲轴转角的氨喷射时刻,可获得25.3 bar的IMEP,但会导致更高峰值爆发压力和NOx排放。此外,在相同氨喷射时刻下,通过分段柴油喷射可增强N2O=N2+O、N2O+H=N2+OH及NO+H=N+OH反应,在维持25.6 bar IMEP的同时降低NOx和N2O排放,这为开发高效超低排放船用发动机技术提供了新路径。
报告人简介:
熊仟,工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外联合/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2014年3月博士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院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2014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日本千叶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工作四年。2018年至今工作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主要从事低碳/零碳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及其测控技术的相关研究。2020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承担或参研工信部船用发动机重大工程、JKW技术领域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课题共10余项,在陆用电站及船用低碳/零碳内燃机相关的燃油雾化燃烧、低压/高压燃气射流混合与缸内燃烧优化以及异常燃烧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等方面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递交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舶黑碳排放提案2项;担任《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中国内燃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世界氨能大会分会场主席等学术职务。曾获得世界小型内燃机技术会议、省级内燃机学会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品牌会议论文奖。
学术报告信息(十一)
报告题目:压缩空气储能动态特性研究进展
报告时间:2025年09月27日(星期六)16:40-17:10
报 告 人:张新敬 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报告简介:
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周期性等特点,需要集成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提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品质与可控性。压缩空气储能(CAES)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本研究围绕不同类型的CAES 系统,分别介绍了系统原理、理论研究进展、实验/示范系统,研制了CAES系统的关键部件,支撑了CAES示范系统建设。进一步研究了CAES系统动态调控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阀结构的动态调节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时间与调节精度。
报告人简介:
张新敬,工学博士,研究员,获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兼任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秘书长、华北电力大学导师等。曾为英国利兹大学联培博士生(University of Leeds)、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University of Virginia)。主要是从事能源、动力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储能技术研发、压缩空气储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利用、压缩机/膨胀机动态运行调控技术等,作为科技骨干参加了10MW、100MW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
参编中英文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申请者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有9项成功转让至产业化公司。担任多个SCI期刊客座编辑、编委等(Carbon Capture S&T (IF 10.5), Carbon Neutrality (IF 12.5)),荣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第二届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一等奖(工信部)、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然科学)、第一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金奖(工信部)、中国专利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