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成果1:人机协同的智能移动微创腔镜系统
该成果突破了人机协同、行为识别、视频切片、语义检索、智能推荐、决策服务等技术难题。系统机动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可以提供多科会诊、术中示教、手术指导等移动远程服务。除能够用于一般微创腔镜系统应用的所有场景外,还能用于分级诊疗、灾害救援等特殊场景。该成果是我国唯一应用于舰艇卫勤保障的微创装备;是我国首套可通过搭载运20实现高机动战略投送的微创装备;应用于北京协和医院等100余家三甲医院和1000余家中小医院;出口到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该成果在2020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评“世界互联网最具领先性科技成果”。

图1 媒体报道情况
代表性成果2:基于云的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
该成果由移动终端、智能边缘计算系统和云端数据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可实现隔离病房患者、病区医生和异地指导医生的移动实时交互和移动远程会诊。智能边缘计算系统部署在疫区第一现场,与疫区的医学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通过云端数据处理系统和高速通信网络,疫区现场医生和上级医院医生通过移动终端可以在音视频交互的同时,可实时查看疫区医院推送的多模态电子病案。同时,云端数据处理系统在实现数据交换、解析、分析和权限控制能力同时,可对数据进行严格保密,从而保护患者隐私。基于该成果,创建了武汉地区统一的疫情大数据管理平台。成果应用于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疫情防控一线医院和1000多家医疗机构。武汉市卫健委评价:项目成果“为武汉地区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了上述成果。杨善林院士做客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讲解了系统技术原理和重大实践效果。

图2 媒体报道情况
代表性成果3:模块化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技术
该成果以联合起重吊装设备为工程背景,结合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多功能、大负载、高速度、高可靠性、高精度、模块化和可重构等特性,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模块化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提出了基于五次多项式法的模块化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和基于改进的B样条曲线的轨迹规划方法,实现了柔索长度和拉力曲线的圆弧过渡,避免了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冲击和振动,并提高了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性能。该成果获2020年度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图3 获奖通知及证书
代表性成果4:空间环境智能管控系统
天地一体化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方向以“航天-航空-地面”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时相、高分辨率、全天时、全天候数据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天地一体化空间信息处理的前沿理论方法与核心关键技术;面向灾害监测、公共安全、精准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需求,开展了天地一体化空间信息协同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开发。2020年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究开发计划项目4项,到账经费100余万元,企业委托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该方向对促进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意义。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我省的国土资源调查、水利、农业、林业监测、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