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周涛发教授学术报告信息二则

时间:2019-01-16来源:

:周涛发 教授

工作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举办单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报告人简介

周涛发,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矿床学的教学和研究,一直注重开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中亚成矿域的矿床的成矿流体系统研究,在重要成矿带的成矿系统、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和成矿潜力评价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研究进展。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专题、国际合作项目和“111”计划培育项目、以及多项教育部、中国地调局和安徽省等各类研究项目,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原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合作)、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学术报告信息(一)

报告题目: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系统特征

报告时间:2019年1月17日(星期四)9:00

报告地点:纬地楼四楼会议室

报告简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坳陷带内,北西以襄樊-广济断裂和郯(郯城)-庐(庐江)断裂为界,南东以阳新-常州断裂为界,总体上呈南西狭窄、北东宽阔的“V”字型地带。成矿带内长期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形成了成矿带内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次级构造格局及丰富多样的铁、铜、金多金属等矿床组合,金属矿床(点)计有200 余处,由七个各具特点的矿集区组成,自西向东为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矿集区等。由矽卡岩型、斑岩型、玢岩型等热液矿床为主组成的内生铜、铁、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要成矿系统,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与周缘的东秦岭-大别成矿带、钦杭成矿带等相比,特色显著。本次报告通过总结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全面的介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系统的特征。

学术报告信息(二)

报告题目: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燕山期成矿作用

报告时间: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9:00

报告地点:纬地楼四楼会议室

报告简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由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和宁芜等位于断隆区、断凹区等多个矿集区组成,成发育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玢岩(磁铁矿-磷灰石)型矿床等多种重要的热液矿床,成矿带形成经历了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具有爆发式的多阶段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和多类型的复杂成矿系统演化,以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等特点,是开展陆内动力学过程与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本次报告主要从成岩成矿构造背景、成矿的深部和浅部过程、成岩成矿的时空格架以及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等方面,全面论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生代(燕山期)成矿作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成矿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作深入评述。

编辑:徐小红

关闭